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更新日期:2024-09-02
婦產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不正常陰道出血,小心子宮內膜癌!
作  者
李家儀
張貼日期
2022-02-07
張貼單位
婦產部
內  容

五十八歲的陳女士經常有少量的陰道出血,跟朋友聊天,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更年期比較晚到,心裡覺得有點不安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正逐年上升
根據最新一期的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度報告,在2019年有超過三千位患者被診斷出有子宮內膜癌。在女性好發的十大癌症中,子宮內膜癌逐年增加,排名已經竄升至第五名。在許多歐美國家也看到此一趨勢。子宮內膜癌已成為現代女性不可不認識的癌症類別。

我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嗎?
子宮內膜癌最常發生於更年期後的婦女,高峰期約落在50-59歲間,但臨床上有時也會碰到30、40歲的患者。肥胖、動情激素的過度刺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未曾生育、停經年紀較晚)、乳癌藥物Tamoxifen為已知的危險因子。遺傳方面,目前已發現HNPCC基因與子宮內膜癌有關,可留意是否有大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等家族病史。然而,具有危險因子並不代表一定會得到子宮內膜癌。

不定期、斷斷續續的少量出血是最重要的警訊
子宮內膜癌最重要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若發生斷斷續續的少量出血且無法完全乾淨時,宜至婦產科門診進行評估,以與其它出血原因作區別。

陳女士掛了婦產科的門診。超音波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增厚,醫師建議她接受子宮內膜切片檢查。病理化驗證實是子宮內膜癌。陳女士後續接受了癌症的手術,手術後復原良好,順利出院。

醫師要如何診斷子宮內膜癌呢?
要確定診斷,需針對子宮內膜做切片檢查。此為侵入式的檢查,可用子宮鏡先將子宮內部仔細檢視後再進行切片,亦可經陰道進行子宮內膜刮除術。切除下來的子宮內膜檢體將送至病理科化驗,以判斷是否癌變。
超音波為門診常用工具,可在不正常出血時用來檢查子宮內膜的厚度,然而,用子宮內膜厚度來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準確率並不理想。

子宮內膜癌一定要開大刀、切除子宮嗎?
手術是子宮內膜的第一線治療方式。在準備開刀前,會先安排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檢查,以評估手術範圍與方式。手術內容包含子宮、子宮頸、兩側輸卵管及卵巢、以及淋巴結取樣或切除。年輕女性可視情況考慮保留卵巢。目前根據國際治療準則,若手術前評估病灶仍侷限在子宮內,可考慮用微創(腹腔鏡)手術處理。由於麻醉技術的進步,手術後均能搭配有效的止痛方式以減少不適。
若患者有保留生育能力的需求,需先評估期別及細胞型態,部分患者有機會以子宮內膜刮除搭配高劑量黃體素來進行癌症治療,使其在康復後有機會生育。然而,採取這種方式的患者需能配合規律回診及檢查,失敗率也較高。在完成生育規劃之後仍建議切除子宮。


陳女士的病理報告確定為第一期的子宮內膜癌,經醫師評估之後,不需其他輔助性治療,目前已經回歸門診定期追蹤。手術完一個月後,陳女士已經可以回去跳土風舞了。

子宮內膜癌開完刀後,會需要做電療、化療嗎?
手術後,醫師將根據病理化驗結果決定是否需要輔助性的電療(放射線治療)或化療(化學藥物治療)。第一期的患者有機會只需要密切追蹤即可。另外目前針對特定類別的子宮內膜癌也有發展出免疫療法。每位患者的狀況不同,建議直接與醫師溝通討論。

子宮內膜癌已成為現代女性不可不知的癌症類別。根據統計,約有75%的患者在診斷時仍為第一期疾病,有機會使用微創手術治療,手術後其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當出現不正常出血時,可至婦產科門診評估,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ferences:

  1. 中華民國108年癌症登記報告
  2. FIGO cancer report 2021, cancer of the corpus uteri
  3. NCCN guidelines, endometrial carcinoma, version 4.2021
  4. Clinical gynecology oncology, 9th edition, DiSaia

資料維護人:新竹臺大分院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