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神經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腦血管意外
作  者
神經部
張貼日期
2023-07-10
張貼單位
神經部
內  容

前言:
腦血管意外傷害(CVA) 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俗稱『中風』,其特徵是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導致該血管所供應腦組織的缺血與損傷。此疾病至今仍是十大死因的第二位,一般而言,60-75%的中風是發生在65歲以上的民眾,約有30-50%會造成中度至重度的失能障礙,引發日常活動的不便。

類型:
可分為缺血型中風(血栓型中風及栓塞型中風)與出血型中風(顱內出血型中風及蜘蛛膜下腔出血型中風)。
血栓型中風:
因凝血塊形成,使得腦血管管腔變窄、阻塞,此是造成腦梗塞最常見的原因,其三大警訊為感覺異常, 肢體軟弱無力,失語 ;這些神經功能的暫時性缺陷稱之為短暫缺血性發作(TIA)。血栓型中風常發生於睡眠期間或睡醒時,其徵象與症狀是逐步進行,並在72小時可達巔峰。大部分的患者在發病12-24週後可獲最佳的病情改善,有20-25%可能會再復發。


栓塞型中風:
指供應腦部動脈為栓子堵住,使得該血管所供應部位的腦組織缺血與水腫,此為中風第二常見的原因。其中風常是突發性、無警訊 、與活動無關。一般而言,病患仍可維持意識,只患側頭痛現象。


顱內出血型中風:
因高血壓或顱內動脈硬化使血管管壁變性,導致破裂出血,此類型出血會使腦組織疝脫,因而讓病患昏迷或死亡,其死亡率高達50-60%,臨床警訊是頭痛,常在活動時發作。


蜘蛛膜下腔出血型中風:
常因活動或頭部外傷造成顱內動脈破裂,其第一個症狀是突發性的劇烈頭痛。


藥物治療 :


抗凝血劑:
Heparin sodium,Warfarin sodium等藥物可預防新凝血塊的形成,但對於現存的凝血塊則無法溶解。


抗血小板劑:
Aspirin,Dipyridamole,Ticlopidine等藥物可干擾血小板的功能,用於處理短暫缺血性發作與漸進性中風的症狀。


高滲透壓劑:
Mannitol,Urea,Glycerol等藥物可減輕水腫引起的顱內壓升高。


皮質類固醇劑:
Decadron此藥物可減輕中風後腦部發生炎症反應所導致的顱內壓升高。


血栓溶解劑:
利用組織纖維蛋白溶?原活化劑的酵素作用,消化纖維?與纖維?元,使凝血塊溶解,其主要副作用為出血。


手術治療 :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顱外-顱內分流術
顱骨切開術
動脈瘤夾住術與纏繞術


護理 :
一、觀察生命徵象:評估病患有無顱內壓升高之情形,注意有無視力模糊.嗜睡或昏迷現象。
二、維持呼吸道通暢:若中風導致意識不清,可採側臥協助維持呼吸道通暢,已無出血且意識清楚之病患,應鼓勵深呼吸及咳嗽,以減少臥床合併症。若病患有顱內壓升高之情形,  協助床頭抬高30度以降低顱內壓。
三、評估運動‧感覺功能:評估病患有無半身軟弱無力或麻痺,感覺能力有無減弱情形;注意病患有無頭痛主訴,若有,需留意是否為腦部再度出血之可能。
四、維持體液平衡及合宜營養
五、注意病患安全
六、以關懷的態度面對溝通能力受損或意識混亂的病患
七、預防活動受限引起之合併症
八、協助主動. 被動復健運動 復健中風病人若能早期施予復健,將可縮短復元時間,增加功能回復的機率。積極的復健通常始於病人病況穩定時。一般而言中風後的最初幾個月內是  功能恢復最明顯期,而復健的目的在預防畸形增進病人運動. 言語. 認知及其他受損的功能,協助病患重拾自主能力. 社交活動與人際關係,達到恢復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的目的。

資料維護人:復健部 陸助理管理師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