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復健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何謂「媽媽手」?
作  者
賴彥廷
張貼日期
2021-10-19
張貼單位
復健部
內  容

何謂「媽媽手」?
「媽媽手」又稱「迪魁文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它是指位於手背大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及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黏

什麼人容易得「媽媽手」?
「媽媽手」常見於三十至五十歲的女性,根據統計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六倍。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而新手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媽媽手」。然而,「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若爸爸照顧嬰兒,也容易得此一病症。其他行業中,如果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也可能得到此症。例如:長時間打字的職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把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運動項目:大拇指要特別用力的動作,例如投擲、拿球拍的運動.投擲運動:棒球、壘球;拿球拍的運動:網球、桌球、羽毛球。都屬於高危險群。

「媽媽手」有什麼症狀?
主要症狀是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粘黏,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

如何診斷「媽媽手」?
要診斷為迪魁文氏症,醫生會確認患者是否有以下兩種表現:一、拇指側的手腕會壓痛。二、握拳尺偏試驗(Finkelstein Test)陽性的表現。握拳尺偏試
(Finkelstein Test)的方式是,大拇指彎曲握在掌心中,手腕彎曲向小手指。如果這導致了大拇指側的手腕疼痛,即是陽性的表現。
至於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則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

「媽媽手」之鑑別診斷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

一、大拇指手腕側的退化性關節炎
二、腕隧道症候群
三、頸部神經壓迫

媽媽手的治療方式?
輕微的個案,在急性發作時,要患者減少大拇指的活動,適當的休息,若有紅腫熱痛要則冰敷,時應可好轉。較嚴重的個案,則要施予復健治療,且考慮使用「護具」固定大拇指(不會影響其他四指)與服用消炎止痛藥,症狀才會逐漸好轉(約需時一個月)。更嚴重的媽媽手個案,可能需要局部注射類固醇,甚至開刀,才能緩解病症。物理治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疼痛症狀減緩後,可安排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

媽媽手的預防之道?
要避免媽媽手,平常需讓大拇指的肌腱有充足休息時間,以減少媽媽手的發生機會。就是適度讓手部休息,盡量減少拇指手腕的動作如避免大拇指「捏,抓」的動作。因此有家中成員罹患此症狀時,其他家人應適時協助,伸出「援手」,像是分擔家事、幫忙小貝比洗澡……等等。這樣可讓患者大拇指、手腕有充份的休息機會,進而使症狀早日改善喔!

日常生活要注意的事項包括:

一、無論單手或雙手在抱嬰兒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
二、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
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

最後要告訴各位觀眾朋友,若有媽媽手何時應去看醫生? 
你已經嘗試過以下三種方式:

1.盡可能避免重複大拇指與手腕的動作
2.冷敷紅腫疼痛的地方
3.到藥局購買止痛藥服用

但疼痛依然繼續干擾日常生活的活動時,就應該要就醫了。

資料維護人:新竹臺大分院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