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的胃食道逆流,轉診護健康
作者:社區及家庭醫學部 洪惠芳醫師
70歲的戴伯伯,抱怨晚上入睡時一躺下就會感到胸口灼熱甚至疼痛的程度,也因此出現睡眠障礙,每天晚上必須要坐著睡覺。經診所轉診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確診為嚴重的胃食道逆流,開始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醫師叮囑戴伯伯要改掉吃完飯就去睡覺的不良習慣並轉回診所,目前狀況大為改善,晚上也能好好睡覺。
40歲的陳小姐,工作壓力大,吃飯常常不定時定量,每次飯後都會覺得胸悶、胸痛,胸口像是有大石頭壓住,必須做深呼吸的動作才能稍稍緩解,因為工作忙碌,為了方便,一直都在社區診所看診,拿藥服用,直到近期症狀越發嚴重,影響生活,經轉診到醫院門診,安排胃鏡檢查確認為胃道逆流後,轉回診所接受後續追蹤治療,症狀終於得到緩解。
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108年統計,近年來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及肥胖問題的普遍,胃食道逆流疾病約76.6萬人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洪惠芳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變化很大,分布的年齡層也很廣,台灣的盛行率約從5%至24.6%。在臨床表徵上,部分有典型胸口灼熱等症狀,但是更多的病患症狀並不典型,有的病人會感覺喉嚨卡卡的、胸悶、胸口異物感、慢性咳嗽、吞嚥困難、聲音嘶啞、或口臭等症狀,做了心臟、肺部、或喉嚨的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最後轉診至腸胃科門診經胃鏡檢查才確診。
洪惠芳醫師進一步說明,在治療方面,針對輕微的胃食道逆流主要是飲食習慣的調整,不一定需要藥物的治療,每天定時定量不過飽,細嚼慢嚥不著急,吃完飯後不要躺下或做任何腹部加壓的活動。如果症狀較嚴重可搭配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藥物治療,一般來說,症狀多會在1-2週內得到改善,完整的藥物治療建議使用至少4週。若是藥物治療無效或需長期服用藥物,內視鏡手術或外科手術治療(胃底摺疊術 Nissen fundoplication)也是可考慮的治療方法。
洪惠芳醫師表示,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自108年首次加入健保署推行「雁行專案-社區醫療合作推動計畫」,與新竹縣市的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與居家長照機構等120家醫療院所組成雁行合作團隊,定期開會討論執行狀況與提案討論,致力推動大新竹地區分級醫療與雙向轉診服務。當基層診所醫師發現民眾就醫時,認為有病情需要或需更進一步檢查時,可透過轉診方式,將民眾轉診至大醫院進行檢查與治療,經過治療後,醫師再開立轉回單讓病人回到原診所追蹤與照顧,使大醫院與基層診所間建立良好的信任。
戴伯伯的家人表示很感謝這個計畫,透過轉診保留號與專人預約掛號的服務,不用花費時間在大醫院門診大排長龍等候又怕掛不到號。透過雙向轉診,讓民眾建立起新的就醫觀念:平時在厝邊診所看病,必要時,醫師再將病人轉診至大醫院檢查與治療,讓各級醫療院所能發揮所長,健保資源能更有效的配置。
此外,病人在醫院治療期間,診所醫師如果想知道病人轉診後的治療狀況,也可以透過衛福部建置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與健保署的「電子轉診平台」,查詢檢查、用藥等相關就醫資訊,利用雲端服務系統,讓醫師更能掌握病人的治療狀況。
圖說: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致力推動分級醫療與雙向轉診服務,讓民眾省時又省力。
|
下肢麻木不一定是腰椎退化,小心脊椎腫瘤找上你!
作者:外科部神經外科 何孟穎醫師
陳小姐50歲,最近半年來感覺下肢麻木,曾經接受過復健及保守治療,但症狀並無緩解而且無法長時間行走,於是至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求診。經過詳細地神經學檢查後發現,陳小姐麻木的範圍,與腰椎退化的表現並不相同,下肢的本體感覺與肌腱反射皆有異常,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胸椎有腫瘤壓迫脊髓,因此使她產生麻木與難以行走的症狀。經顯微脊椎腫瘤切除手術後,陳小姐恢復良好,麻木情形大幅改善,走路也正常許多。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何孟穎醫師說明,脊椎有各式各樣的腫瘤可以造成脊髓壓迫,進而導致四肢癱瘓、麻木等症狀,陳小姐的胸椎腦膜瘤屬於硬腦膜內脊髓外腫瘤的類別,這一類別常見的還有許旺細胞瘤,一樣會造成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兩者大部分都是良性腫瘤,只是病理機轉不同。
何孟穎醫師表示,脊椎腦膜瘤九成為良性腫瘤,八成發生於50~60歲之女性,又以胸椎最常見。大部分病人都是偶發之單一腫瘤,少部分病人會有多發性腫瘤,而這些病人通常為第二型神經纖維瘤患者或是有家族遺傳基因,一般病人不用過度擔心,只要手術後定期追蹤即可。
造成下肢麻木的原因有很多,雖然大部分是腰椎退化造成,但其他可能性也不容忽略,何孟穎醫師呼籲,假設病人症狀越演越烈,甚至無力且不良於行,還是建議到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門診,尋求更進一步的檢查與協助。
圖說:比較術前與術後之胸椎核磁共振,可確認腫瘤已被完全移除。 |
孕期及產褥期運動
作者:婦產部 黃冠穎醫師
29歲孕婦詹女士,平時有重量訓練之運動習慣,懷孕早期擔心流產,不敢持續重量訓練。於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產檢期間,詢問醫師是否可持續運動,經醫師問診與檢查發現,該名孕婦並無孕期運動之禁忌症,醫師建議如果沒有不適,孕期可以持續規律運動、維持重量訓練與骨盆底肌訓練。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黃冠穎醫師表示,一般認為孕婦要多休息、少動,以免流產的觀念已過時,懷孕期間若減少運動量且增重過度,即為孕期肥胖,孕期肥胖容易導致之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過去認為懷孕期間運動與流產、胎兒過小、孕婦骨骼肌肉損傷、甚至早產有關係,但目前並無相關文獻證實此說法。且近期文獻指出,孕期運動的好處,包含有較高機會可以成功陰道生產、較不容易孕期體重過度增重、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早產等。且孕期的重心改變,導致腰椎前凸、骨盆前傾、膝蓋內夾及荷爾蒙改變造成韌帶彈性改變,都可能造成孕期骨盆帶疼痛,包含下背疼痛、恥骨聯合疼痛。根據文獻指出,孕期骨盆帶疼痛可透過孕期運動改善疼痛情形。
黃冠穎醫師近一步指出,2018年美國政府首次發表全民運動指南,建議孕期及產褥期應維持每周150分鐘之中強度有氧運動,且建議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孕婦,可持續維持。2019年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與2020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針對孕期及產褥期運動,彙整了最新文獻與專家意見,建議婦產科醫師應該鼓勵沒有禁忌症之孕婦於孕期及產褥期持續運動。WHO亦指出,運動的好處遠超過所帶來的風險,婦產科醫師應針對個別孕婦之狀況,給予相關運動諮詢與建議。
黃冠穎醫師提醒,設計孕期及產褥期運動課程時,必須針對個別孕婦調整內容,考慮核心肌群是否會出力、骨盆是否有前傾或歪斜及脊椎是否有腰椎前凸之情況。運動強度也必須考慮到孕婦原本是否有運動習慣、工作型態、工作時所耗費之體力。最重要的是,婦產科醫師應告知孕婦本身是否有相關禁忌症,並熟知相關孕期運動指引所建議與不建議的運動類型,及提醒孕婦哪些情況是警訊,必須停止運動;若有運動傷害或相關不適症狀發生時,必須回診讓婦產科醫師判斷狀況,以利提供相關檢查與建議。期盼透過孕婦全孕期、產褥期運動照顧,讓孕產婦更健康,有更良好的生活品質。

表1:孕期運動建議與注意事項。

圖1:在專業醫師與健身教練的評估與指導下,孕期間也能放心地進行重練訓練。

圖2:黃冠穎醫師自繪圖,鼓勵沒有禁忌症之孕婦於孕期持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