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 校園兒童疫苗施打
張貼單位|家庭醫學部 陳孟侃主任
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有助於預防COVID-19感染與重症機率,減少病毒在兒童之間和成人之間的傳播,近日疫情緊繃,兒童腦炎讓許多家長對於疫情的變化憂心忡忡,所以這時疫苗的接種更顯得刻不容緩。
新竹臺大分院今年(2022年)的國小、國中校園COVID-19疫苗施打自5/11開跑至6月底,已順利完成三民國小、香山國小、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國中國小部、新竹高工、三民國中等六所學校4019位學童疫苗施打(3524劑的BNT疫苗及495劑莫德納疫苗)。
家庭醫學部陳孟侃主任表示,去年新竹臺大分院已完成六所國、高中14,809位學童第一及第二劑的疫苗注射,今年度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仍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協助守護新竹縣市的孩子們。透過家醫部、小兒部、護理部、藥劑部、資訊室、醫療事務室及社工室的通力合作下,規劃出的快速跑站式國小學童疫苗接種流程,有效地縮短整體注射時間,減輕學童在等候時間與觀看別人打針的焦慮與壓力。
負責留觀區的護理部周佩君督導長說,小朋友笑稱這樣像極了在園遊會的活動,在各個攤位中穿梭就能快速地完成一次勇敢的疫苗接種,還沒感受到害怕和疼痛疫苗就打完了。當然現場也有小朋友對於疫苗注射十分恐懼,現場在小兒部李孟如醫師與許家睿醫師的安撫下,還是半哭半笑地完成注射。整體而言,接受施打的小朋友均十分勇敢,僅少數小朋友有暈針的狀況,也在休息後迅速緩解。雖然工作人員穿著防護裝備汗流浹背的執行任務,但看到這些勇敢完成注射還跟醫護人員道謝的小小學童們,還是會覺得心頭暖暖的;也特別感謝實驗中學李健維校長帶領的團隊,在疫情緊繃醫護人力不足情況下,動員學校人員來協助辦理,更謝謝全程參與的實驗中學家長會陳怡蓉會長與煙波飯店提供醫護人員豐盛的餐盒,大家在通力合作下順利完成。
活動花絮
▌ 響應619器捐紀念日,新竹臺大分院「器而不捨,器官捐贈說〝I do.〞」
張貼單位|社會工作室 鄭芷伃社工師
新竹臺大分院於新竹(6/13-6/17)、生醫竹北(6/15)及竹東(6/16)三院區共同辦理為期一週的「器而不捨,器官捐贈說”I do.”」系列活動,活動包括於門診大廳設置宣導攤位,進行走動式宣導,針對院內同仁提供相關教育訓練,發起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於醫院官網、facebook發布相關訊息及活動連結、社群媒體上進行串聯等,希望透過持續談論器官捐贈的議題,以提升社會大眾對於挽救生命重要性的認識。同時號召院內同仁及鼓勵民眾簽署器官捐贈意願書表達對器官捐贈的支持,並向那些捐贈器官、賜予珍貴禮物、挽救他人生命的英雄致敬。
新竹臺大分院社會工作室鄭芷伃社工師說明,台灣在1987年6月19日公佈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成為亞洲第一個有器官移植法律的國家,也展開了器官捐贈移植嶄新的一頁,而衛福部在2015年開始擇定6月19日為「器官捐贈紀念日」!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顯示,111年等候器官移植的人有一萬餘人,然而接受大愛器官捐贈移植卻僅百位,還不到2%的比例,仍有多數的病人在等待適合的器官。去年5月國內因新冠疫情爆發啟動三級警戒,各醫院非但無法舉辦器捐宣導活動,甚至也不能進行跨院移植,以致於疫情期間國內每月器官捐贈移植媒合例數幾乎都是個位數。疫情衝擊器官捐贈率創新低,去年逾千名重症患者等不到適合器官離世。
社會工作室林世媛主任說,新竹醫院自109年至今,共有15名大愛捐贈者。捐贈者及其家屬表示:「等待器官捐贈者長期以來承受著病痛的折磨、與死神拔河的心情我們是最感同身受的,選擇器官捐贈不只是延續生命,更是延續愛與希望。」一個人並不能決定其生命的長度,雖然生命必然會消逝,但「器官捐贈」可以為消逝的生命帶來延續的希望。基於個人生前的意願或家屬的同意後,將身上良好可用的器官或組織,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讓他們能夠延續生命,改善未來的生活品質,繼續貢獻社會。若能夠提早做好準備,與親人展開對話,或許當死亡來臨,面對器官捐贈的掙扎便能迎刃而解,也能在助人大愛中獲得安慰與復原的力量。
新竹臺大分院邀請大家參與器官捐贈宣導系列活動,為期一周的活動已收124份簽署意願書,感謝一同加入器官捐贈行列的民眾及同仁,給更多等待器官捐贈者,延續生命無限的希望,讓生命發光發熱,讓愛無限延伸。
醫療資訊
▌ 早期肝癌治療的新利器-電腦斷層精準定位導引之無線射頻消融術(RF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張貼單位|影像醫學部 梁博欽醫師
50歲的王先生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新竹臺大分院定期門診追蹤時,發現肝腫瘤指數上升,超音波檢查發現右肝深處有一個1.6公分的小腫瘤。新竹臺大分院影像醫學部梁博欽醫師進一步安排王先生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在施打顯影劑後影像表現符合肝癌的診斷。因此進一步接受肝癌的治療,透過電腦斷層精準定位導引之無線射頻消融術治療後一個月,肝癌被完全消融,腫瘤周圍有足夠的安全邊界,沒有復發,沒有傷到鄰近的橫膈膜與血管,肝腫瘤指數回到正常範圍。
梁博欽醫師說明,目前有三種肝癌的根治性治療,其中包括肝臟移植,手術切除,無線射頻消融(也稱作電燒)。因王先生發現時肝功能正常,且第一次發現的小腫瘤,腫瘤位在肝臟深處,若進行切除手術,需要切除一半以上的肝臟,代價太大,因此王先生選擇透過無線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
梁博欽醫師進一步說明,無線射頻消融(電燒)的原理,是將一支直徑不到1公分的電極針,穿過腹壁直接到達肝腫瘤,利用交流電在電極針的變化,造成電極針周圍組織陰陽離子摩擦生熱,當熱能造成組織溫度達到攝氏60度以上,即可殺死腫瘤。而要把電極針導引到肝腫瘤有兩種工具,其一為超音波,另一為電腦斷層。超音波相對便宜且方便,但是如果腫瘤位置太深,則會增加超音波導引的難度。此外,王先生的腫瘤靠近橫膈膜,又被兩條血管包住,經醫師評估後覺得執行超音波導引相對困難且有風險,因此建議請影像醫學部梁博欽醫師,利用電腦斷層精準定位導引,來進行肝癌的無線射頻消融(電燒)。
梁博欽醫師說明,電腦斷層精準定位導引,可以360度評估腫瘤與周圍血管與器官的相對關係,可以360度進針,不受肋骨或脂肪的干擾,也不受限於腫瘤深度,此外可以精準定位針尖的位置,因此可以完全消融腫瘤,製造環繞腫瘤周圍足夠的安全邊界,避免腫瘤的局部復發,並對鄰近器官的傷害降到最低。做完電腦斷層精準定位導引之無線射頻消融術後,王先生休息四個小時後即可下床,飲食活動正常,隔天沒有任何不適,因此順利出院。一個月後追蹤電腦斷層,肝癌被完全消融,腫瘤周圍有足夠的安全邊界,沒有復發,沒有傷到鄰近的橫膈膜與血管,肝腫瘤指數回到正常範圍。目前在門診繼續定期追蹤。電腦斷層精準定位導引之無線射頻消融術,是相對安全有效的腫瘤微創治療術,效果好,風險低,是治療早期肝癌的新利器。
醫療補給站
▌ 我的免疫系統真的出問題了嗎? 談抗核抗體檢查
張貼單位|內科部 王恭宇醫師
每年到了健檢季節的時候,門診會出現許多帶著報告來諮詢的民眾,然而他們真的有得到某種免疫系統疾病嗎?
一位36歲的陳先生拿著健檢報告憂心忡忡地走進診間,表示健康檢查報告中顯示著抗核抗體呈陽性反應,應該是免疫力出現問題,並且載明須至風濕免疫科門診就診。因此陳先生非常擔憂說道:⸢醫師我有上網查過,我是不是得了紅斑性狼瘡?⸥ 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王恭宇醫師為陳先生安排更詳細的檢查,結果並無發現致病性抗體,平日生活也沒有出現不明原因發燒、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皮膚疹子、口腔潰瘍等疑似症狀,最後判定其目前沒有免疫疾病後,給予相關衛教後解除陳先生心中的疑慮。
王恭宇醫師表示,抗核抗體檢查,目的是檢測血中是否有會攻擊細胞核內容物的抗體,當抗核抗體呈現陽性的時候,表示免疫系統有攻擊自己身體細胞組織的傾向。由於人體的免疫系統自出生起就不斷與外界有所接觸與反應,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會有許多可對抗不同目標的抗體產生。部分抗體即可能在抗核抗體檢驗中被一起偵測到而呈現陽性結果,由於無法進一步區分是否為致病性抗體,陽性結果不必然表示有免疫系統疾病,必須進一步問診與檢查。
王恭宇醫師說明,針對檢查呈現陽性者,下一步就是要判斷這樣的結果是否有疾病上的狀況。醫師會視狀況加開致病性抗體檢查,這些檢查直接檢測真正有疾病意義的抗體,並且以此作為依據,搭配患者的症狀和病徵、家族病史、客觀實驗室或影像檢查,與病患耐心配合後續診斷。
王恭宇醫師呼籲,與免疫系統疾病相關症狀有發燒、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皮膚疹子、口腔潰瘍等,由於不容易與其他疾病,如:感染症狀..等作區隔,免疫系統疾病經常會需要經由多次互動慢慢抽絲剝繭後診斷,即便後續確認有免疫系統疾病者,抗核抗體亦無法作為後續追蹤治療成效的指標,該項檢查僅僅為診斷用的參考依據之一,亦須經由醫師親自評估後給予建議,不宜自行認定是否患病。
王恭宇醫師提醒,針對抗核抗體檢查有異常者,可與風濕免疫科醫師討論並且接受評估,不正常的檢驗結果不一定代表有接受治療的絕對必要性,保持健康的心態也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活動訊息
▌ 111年07月竹北門診團體衛教活動
111年07月竹北門診團體衛教活動
7月07日(四)|8:30-9:00|主題:預防大腸癌|主講人:陳家琪 護理師|地點:內科候診區
7月21日(四)|8:30-9:00|主題:高血壓衛教|主講人:陳于萱 護理師|地點:內科候診區
▌ 111年07月竹東門診團體衛教活動
111年07月竹東門診團體衛教活動
7月05日(二)|8:20-8:40|主題:流感疫苗接種宣導|主講人:巫惠清 護理師|地點:內科候診區
7月12日(二)|8:20-8:40|主題:傷口照護注意事項|主講人:林佳儀 護理師|地點:內科候診區
7月19日(二)|8:30-9:00|主題:如何預防新型流感|主講人:劉威泉 護理師|地點:內科候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