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電子報 2023年08月28日 / 第023期

第二十三期電子報

特別報導 醫療資訊 醫療補給站 活動訊息 藝文走廊
特別報導
▌ 巴友動一動 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帶您喚醒身體的自控力
張貼單位 |社會工作室 呂雅珊社工師

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將於8月26日至9月23日期間的每週六上午,於新竹醫院舉辦5場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帶領巴友動起來,教導巴友正確運動知識及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希望巴友在配合醫師治療以外,能同時培養每日運動的好習慣,醫病合力改善疾病,歡迎巴友踴躍參加。

該院神經部陳凱翔副主任表示,台灣的原發性巴金森氏症好發平均年齡約60歲,整體病程約10至15年,典型症狀有僵硬、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大部分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初期都有段數年不等的「蜜月期」,之後就會因為藥物副作用,難以維持日常活動,而運動除了能強化病人的身體機能,還能促進多巴胺分泌,對巴金森氏症病人而言,是非常好的非藥物治療。

該院許瑞祈物理治療師說明,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當大腦無法製造足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就會引起動作障礙,所以病人會有動作遲緩、動作啟動困難等情況,除了復健治療,該中心亦會依據每位病人不同的疾病分期,針對需要加強的部份,設計個別化運動處方,透過運動班、遠距運動教學,增進病人運動機會與頻率,同時教導病人如何居家自我訓練,希望病人經由持之以恆的練習,改善動作障礙問題。但追蹤發現,許多病人在結束治療後,大多沒有持續運動的習慣,而是把運動視為在醫院治療的一部分。

為了增加病人運動機會,該院呂雅珊社工師規劃一系列巴金森運動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四位講師,針對巴金森氏症病人的柔軟度、肌肉力量、平衡感進行運動教學,讓病人體驗多種運動,並從中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8月26日及9月2日由李美莉老師教授「正念瑜珈」,引領病人透過身心合一,找到身體與心理的內在力量;9月9日及9月16日由該院陳怡君物理治療師及許瑞祈物理治療師教授「肌肉力量訓練」,有助於病人穩定肢體、減少跌倒發生;9月23日由新光醫院汪漢澄醫師教授「太極拳」,太極拳有助於病人穩定下半身重心,可以促進平衡感及手眼協調性。這些運動都非常適合巴金森氏症病人練習,希望透過連續性課程,培養病人每日運動的習慣,邀請巴友一起動一動,喚醒身體的自控力。

該院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成立3年多,已服務上百位巴金森氏症病人,陳凱翔副主任強調,巴金森氏症的症狀複雜,症狀之間又有交互影響,許多症狀單靠藥物治療沒有辦法確實解決病人的問題。該中心集結醫師、藥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個管師、物理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等,期望透過跨團隊專業間的合作,在非藥物治療的方面,為病人制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積極改善病人疾病適應過程中的各項困難。該中心除了運動系列講座,後續也將開辦營養與心理相關講座,提供病人全方位的服務,實踐巴金森氏症的全人醫療照護理念。

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透過跨團隊專業間的合作,在非藥物治療的方面,為病人制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
新竹臺大分院巴金森與動作障礙疾患全人整合治療中心透過跨團隊專業間的合作,在非藥物治療的方面,為病人制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
活動資訊
活動資訊
醫療資訊
▌ 機器人手術(Robotic surgery):大腸直腸癌治療的微創新選擇
撰文者|大腸直腸外科 廖御佐醫師

86歲的L女士,過去曾經因為大腸癌接受手術。追蹤過程中發現在直腸的地方復發長出一個腫瘤。經討論後病人選擇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系統)。病人在手術後的第一天開始可以喝水,第三天開始進食軟質食物,在術後第七天出院。病人術後也提到這一次的手術相較之前比較不會痛,術後也比較快可以下床活動。
● 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方式?
大腸直腸癌的微創手術方式可以分成開腹手術以及微創手術。
● 傳統開腹手術是從肚臍下方畫一個大傷口來進行手術。
● 微創手術通常指的是腹腔鏡手術,但近年來機器人手術系統也稱作微創手術的方式;微創手術是利用腹部幾個小傷口,透過內視鏡系統進去來進行手術。手術完成後,外科醫師會將其中一個傷口延展開來,把切除下來的腫瘤相關組織從腹腔內取出來化驗。
目前在國際上,腹腔鏡手術和機器人手術方式都是治療大腸直腸的利器。目前機器人手術系統有很多種,而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系統是目前腹腔機器人手術系統的主流。
● 我該如何選擇哪種微創手術呢?
目前微創手術已經是治療大腸直腸癌的優先選項,在美歐以及世界幾個先進國家多的準則,透過微創手術治療大腸直腸癌,有比較好的恢復效果,包括術中可以檢查全部的腹部器官,術後可進食時間較快,傷口疼痛較小,住院天數較短。相較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有以下的優點:
1. 手術穩定度較精細,可以達成細緻的剝離和切割。
2. 手術視野是高解析度景象以及3D視覺。
3. 機器人手臂具有優於人類手臂的自由度,更有利於進行體腔內縫合。
4. 容許骨盆腔等狹窄地區的手術。
● 如果我想用機器人手術,我可以怎麼就醫?
由於機器人手術系統引進初期,費用較高,健保署已經逐項將部分手術費用納入健保給付。建議病人可以與專科醫師討論費用後來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另外病友可以選擇機器人手術系統專科醫師進行諮詢,了解手術細節後規劃治療方案,以達到醫病雙贏的目標。

圖A. 手術醫師藉由控制台,可以即時遠端操控機器手臂,兼具有高解析度3D視野以及機器手臂的精細度。 圖B. 達文西機器手臂同步在病人體腔內進行手術,醫師不疲勞,手臂更穩定。圖片為達文西手術團隊。
圖A. 手術醫師藉由控制台,可以即時遠端操控機器手臂,兼具有高解析度3D視野以及機器手臂的精細度。 圖B. 達文西機器手臂同步在病人體腔內進行手術,醫師不疲勞,手臂更穩定。圖片為達文西手術團隊。
醫療補給站
▌ 耳鳴怎麼辨?
撰文者|耳鼻喉科 葉大偉 醫師

● 耳鳴會不會好?
耳鳴是身體狀況的一種提醒,我們應循著這個提醒儘量找出背後可能的成因,而不是執著地想要消滅聲音。耳鳴須針對可能的原因予以治療,但有時原因並不好找,故觀察、看待、管理耳鳴,即為治療的重要一環。
● 我會不會長東西?
門診常被問到耳朵內是否長了東西,事實上,耳鳴可大致分為安全耳鳴、危險耳鳴,腦部病變(包括國人常見的鼻咽癌)都算是危險耳鳴之一。可先簡單分為三大類:
1、小於半年內的耳鳴先視為急性耳鳴,可能成因有歐氏管功能不良或過度開放、腭肌陣攣、鼻源性耳鳴、停經症候群、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群或藥物所致。
2、危險耳鳴有聽神經瘤、鼻咽癌、心博性耳鳴、前庭導水管擴大症候群和精神病等。
3、有些是和手術相關聯的耳鳴如:中耳通氣管裝置、鼓膜成型術、聽小骨置換術和人工電子耳等。
● 吃什麼藥才會好?
目前為止並沒有被證實對減低或讓耳鳴消失有效的藥物,不過可以藉由藥物舒緩病症、改善情緒和睡眠。
● 我耳鳴快一年多了,能不能開刀治好?
還是回到觀念上的源頭問題,超過半年以上的耳鳴,視為慢性耳鳴。依臨床分類有: 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突聾、重大聽力損失、美尼爾氏症、偏頭痛和停經症候群、聽覺敏感和精神疾病等。所以正確的觀念,應該是找出最可能的原因,針對此原因予以矯治,目前透過矯治後的成效都不錯,真正須要以開刀來解決耳鳴的並不多。
● 什麼是聲音療法?減敏療法?
▶ 聲音療法的觀念是讓病人不要處於完全安靜的環境,有些病人可能會因此而抱怨耳鳴變得更明顯了,所以適當的聽音樂可以分散病人對耳鳴的注意力。
▶ 減敏療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是透過音樂療法並加上諮商,使病人不再為耳鳴所困。

活動訊息
▌ 新竹門診團體衛教活動

▌ 竹北門診團體衛教活動

▌ 竹東門診團體衛教活動

藝文走廊
▌ 「寧靜」邱雲寶創作個展
退而不休、享受生活是普羅大眾對退休生活的憧憬,本次文藝走廊的展出者邱雲寶老師,是一位從未接受正規美學教育的水電工程負責人,憑著嚮往學畫的兒時夢,以及對藝術創作的渴望,屆臨退休之際受到社區大學蠟彩課程的啟發,進而至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專業領域學分班提升藝術知能,並加入「週二畫畫」寫生社團與藝術同好們相互切磋、觀摩,盡情用畫筆揮灑退休後的嶄新人生。

原從事水電工程工作的邱老師,偶然在夾報中發現板雕蠟彩課程,就此開啟習畫人生,期間欣賞了不少國內外畫展,不斷精進畫風、技法及構圖,並結合塗抹、疊色、混色等特殊技法使作品產生各種不同的效果。除了鑽研板雕蠟彩畫外,也跨足素描、油畫、水彩、粉彩及陶雕等創作媒材範疇,並積極舉辦個人展,參與各類聯展與比賽,曾獲桃園市戀戀魯冰花繪畫比賽佳作、鶯歌區創意繪畫比賽金牌、入選台灣國際藝術協會金藝獎,今年更躍上國際舞台,入選日本第62屆蒼騎展。邱老師不只全心創作,也全意投入教學,他的成長與成就有目共睹,受邀至樂齡學習中心、社區關懷據點擔任藝術引領者,幫助許多長輩提升對生活事物的洞察、增添生活美感,進而體驗藝術創作迷人之處。

本次【寧靜】創作個展共展出40幅作品,展品涵蓋寫實恬靜的山水風景、栩栩如生的動物風采、唯妙唯肖的繁花百卉,以及刻畫入微的靜物與人像,歡迎大家於展出期間至生醫醫院竹北院區2樓文藝走廊一同見證邱老師精彩的下半場人生。

展出者:趙佑平
展出時間:112 年 07 月 01 日至 09月 30 日
展出地點: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二樓門診區長廊

「寧靜」邱雲寶創作個展
「寧靜」邱雲寶創作個展
▌ 科技人趙佑平「所見」「所想」藝術創作巡迴展
 理性與感性,左腦與右腦兼具的科技人女畫家「趙佑平」,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看人生。本業是半導體市場行銷部主管的她,喜歡挑戰新事物、勇於嘗試,展出的每件作品都充滿了獨特的創意與想法,且近10年來,作品多次獲獎入選,參展經歷更是多達40餘次,足見其豐沛之創作能量及作品獲一致之讚賞及肯定。
  趙佑平不是藝術科班出身,會走上繪畫之路,是意外的插曲。覺得僅是接送小朋友上才藝課太浪費時間,索性一起跟著學畫,一路走來,兼顧家庭與工作,堅信即便非本科系,只要努力持續不斷,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方向,便能畫出心中的感動。
  科技人的工作壓力大,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因為與美國的時差,即便放假也要帶著筆電抽空回郵件。畫畫是「趙佑平」最佳的紓壓之道。由於緊張忙碌的工作,作品特別喜歡自然、樸質、遼闊、閑靜與人真誠互動的題材。為了藝術創作經常一個人獨自旅遊,”享受”孤獨,旅途中面對自己、了解
自己,傾聽自己,結交世界各地好友,也交織出許多不同的故事,這些反差大的、原始的與內心對話的,是她常常表現的素材。邊作畫邊回味旅途中的點點滴滴是她最大的快樂,同時也獲得一些喘息、放鬆的空間,更是回到繁忙工作崗位上的最大能量來源。
  她的作品中充滿了「所見」與「所想」。生活中、旅途中所見到的寫實生活,藉由畫作,帶領觀賞者進入她的視角,一同看見旅途的美好;進行自我對話及探索,回歸繪畫的原點,忠於內在的感受,更自由的表達自己深層的情感,引領觀賞者進入她的世界。
  邀請您,一同來欣賞這場理性與感性,左腦與右腦兼具的科技人女畫家趙佑平,帶給我們的藝術饗宴。

展出者:趙佑平
展出時間:112年7月7日至09月30日
展出地點:新竹醫院一樓門診大廳及兩側長廊、二樓及三樓兩側長廊

科技人趙佑平「所見」「所想」藝術創作巡迴展
科技人趙佑平「所見」「所想」藝術創作巡迴展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