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我願意聽你說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安寧服務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給傷慟一個出口(我該怎麼處理悲傷?)
作  者
取自安寧照顧基金會
張貼日期
2022-07-29
張貼單位
安寧服務
內  容

  由於悲傷會用各種形式出現,有時它是自責、有時它是罪疚、有時它是生氣、有時它是哀淒、有時它是痛心、有時它是輕鬆或解脫...,無論甚麼情緒,它們都是悲傷的記號,也因此不斷提醒著我們失落的存在。

  在經歷這些情緒的途中,又往往可以感受到一股想逃離、想掩蓋的衝動,如果一切不發生是多麼美好的事,如果事情能重來又會不會更好;這樣的衝突就在心理反覆出現。

  一直到悲傷找到出口,悲傷的感覺隨著時間漸漸清晰,我們也愈來愈清楚自己失去了什麼,然後我們開始發展自己的應對悲傷能力,在面對往後生活裡的挑戰,然後我們開始發展自己的應對悲傷能力,在面對往後生活裡的挑戰,我們知道了自己已有了什麼樣的能力。

  觸碰悲傷是不容易的,因為那種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所以我們更需要柔軟的心強而有力的同理心,以及不斷的自我內在對話來對待它。

 

*一些適合的方法有:

  如能在痛苦時...

(1)給自己一些時間允許自己處在正常的悲傷情緒中。

 悲傷情緒不會一下子遠離,所以需要時間整理,讓自己停留在一些情緒中,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2)瞭解自己的環境中所擁有的支持與資源有哪些。

 有時候我們需要找到可以分享的人,有時候我們需要可以一起休閒娛樂的人,了解自己身邊有那些人事物可以運用,在憂傷時可以多一些力量。

(3)找到安全的方式和他人分享。

 許多方式會讓我們擔心分享會不會讓自己更糟,但"說"是一個照顧自己情緒的適合方法,所以安全的方式與環境能讓我們暢所欲言,更容易達成宣洩的目的。

(4)處在不合宜面對悲傷的環境時,可以告訴他人自己需要獨處。
 反之不合一的環境會使我們擔心自己情緒表現的適不適當,有時獨處是必要的,如果在需要獨處時能告訴別人你需要獨處,有助於別人瞭解悲傷者的需要,而自己也不會被不當的打擾。

(5)瞭解自己傷慟的根源或特定的原因,並找到可以協助自己的人。

 如果自己的傷慟老在某一個原因或根源停滯,有無法自拔的感覺,則需要找到可以協助自己釐清問題的人,瞭解情形的親友、專業人員等皆可。

(6)和其他家人朋友共同回憶及分享,整理逝者對自己的意義。

 逝去的人是我們的親友,因此它對我們而言在生命中必佔有重要的位置,懷念他們的點點滴滴與回憶他們給自己帶來的意義,會讓自己對失落有其他不同的詮釋,對自己的生命也會產生新意義。

(7)藉由適當的運動或休閒方式,放鬆自己的身體與緊繃的心情。

 保持自己日常生活中放鬆與休息的方法,讓自己仍有空間暫時離開失落的情緒,情緒有所轉換,情緒有所轉換,情緒較不會糾結在其中。

(8)特定節日或夜深人靜難以入眠時,發展一些方法以因應哀悼的心情。

 例如在心理對逝者說說話、寫寫信,在特定的節日至墓地或碑前用自己的方法哀悼,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還需要時間與空間讓心情沉澱。

(9)未曾表達的潛藏感情需要找到解決或宣洩的管道。

 有時候我們會有未曾說出的一些負向心情,例如對逝去親人的罪疚、生氣、不甘、遺憾等;或不會表達的正向心情,例如我們想念逝去的親人,我們愛他、感恩他等心情,都需要找到解決或宣洩的管道。

(10)多喝水並保持食物的攝取。

 正常的飲食與水分是保持生理平衡的方法,即使在悲傷情緒下如此做有時有困難,但仍可鼓勵自己儘量不脫離常態的吃喝。

 

 

*需要提醒自己的是:

(1)情緒是主觀的,所以每一個人面對傷慟時都會不盡相同,不需要勉強自己和別人一樣。

(2)情緒可能與事實不符,但對個人而言是真實的,仔細察覺自己的情緒狀態,將有助於重整悲傷的經驗。

(3)情緒有推動行為的力量,且正向(如快樂、懷念)與負向(如憤怒、哀傷)的情緒皆會在心理達成一種平衡狀態。

(4)情緒沒有對錯可言,如果評斷自己該有或不該有怎樣的心情,反而造成加劇傷慟。

(5)情緒常是暫時的,可以因疏導而減輕。疏導情緒可用直接的方法(即說出來、寫出來、哭出來),也可以用間接的方法(如運動、寫作、音樂)

(6)未經疏導的情緒則可能壓抑或轉移,進而產生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及行為,變成困難的悲傷,此時就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了。

 

*比較不適合的方法與理由是:

(1)很快尋找一種替代傷慟的人事物來轉移。
 
過分忙碌會無法照顧自己的需要;趕快找一個人填補會使人失去自我價值;甚至喝酒、使用藥物麻醉自己都是使自己落入更無法自拔的情境。

(2)告訴自己要堅強、要勇敢,而避免去接觸自己脆弱的一面。
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原動力,以便在遇到挑戰的時候,得以有力量繼續向前走,有時過份要求自己快快站起來,反而使自己更不舒服。

(3)獨自傷心是唯一的選擇。

 總覺得別人不瞭解自己,所以拒絕和別人談論傷心的事,不再別人面前哭,與他人的關係就越來越遠,孤單一直循環,自己和他人建立關係就愈加困難,孤獨感便加深加重。如果孤單事環境導致的,則需要找尋支持或支援的方法。

(4)時間可以治療一切。

 時間一久,雖然悲傷也會隨時間而漸漸淡化,但是若碰到類似會引發情緒的情形,發現悲傷仍然存在時,內心會有自責與內疚,認為自己怎麼一直無法度過,反而使自己難過加劇。

(5)不允許自己哭泣。

 眼淚是抒發情緒管道之一,強忍住哭泣會抑制自己的感覺,久而久之便呈現不在乎自己的需要,他人哭泣時自己也可能會覺得不知所措。

(6)用忙碌來麻痺自己。

 處在失落的狀態中,總覺得需要有東西來填滿,往往忙碌或工作就變得自然而然的轉移方法,但是總也在平靜部忙碌時會特別感受到空虛與寂寞,相形之下多數感覺似乎只是假象地被忙碌掩蓋。

(7)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以弭補失落的空虛、或用來取代失去親人的痛苦。

 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的想法一直出現(例如人都已經走了,我怎麼也不能挽回,如我當時能...就好了,所以我不值得過得比逝者更好的生活),隨即茶不思飯不想的行為便一直持續,並且無法脫離如此傷害自己的情境,有時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在悲傷中,我們不用以下的話來安慰自己:

1.別難過了

2.別再哭了

3.要堅強、要勇敢

4.時間久了就沒事了

5.人生就是這樣有失有得,以後會更好

6.忙一忙就可以忘記痛苦

7.失去親人的自己怎麼可以過得很好

 

*我們可以用支持照顧自己的話語有:

1.辛苦了

2.難過是自然的

3.我的悲傷是重要的,我可以與它共處

4.有時也許哭出來會好一點

5.我很想念他也很懷念他

6.雖然他離開我有被遺棄的感覺,但是他還是在我的心中

7.這是一個困難的時刻,可以給自己多一些時間

8.我現在的心情是....

 

*什麼時候會走出悲傷?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經歷與歷程,所以走出悲傷的體會也需要給自己時間慢慢整理,當悲傷情緒的體會愈清楚時,漸漸也能瞭解自己面對悲傷的模式,有些模式可以帶來走出悲傷的力量,有些模式則會削弱這樣的力量。如果我們增加經驗悲傷的力量,讓阻礙悲傷的模式有些改變,面對悲傷時便有不同的體會,更進一步或許也會有新的領悟與新的覺察。

 

 

  記得,每一個人面對悲傷的方法與步調都是步一樣的;大人、小孩也都會有自己的方式。分享常常可以降低孤單與焦慮,也是照顧自己與支持他人的方法。

 

參考資料:

1.John W.James, Cherry 著,于文心譯(1992):再見悲傷。桂冠出版社。

2.J.William Worden著,李開敏等譯(1996):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出版社。

3.張玉仕:試論當今喪親輔導模式之過程適用否。安寧照顧會訊1997:6:19-24

資料維護人:護理部 邱護理師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