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耳鼻喉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秋季預防保健
作  者
耳鼻喉部
張貼日期
2021-10-19
張貼單位
耳鼻喉部
內  容

時序進入秋冬,尤其當日夜溫差變化大,正是眩暈症好發的季節。根據國外資料統計,對一般民眾而言,大約20~30%人口發生過頭暈症狀,平衡疾患是75歲以上老人家最常見求診的原因,如果因為頭暈造成跌倒,更可能增加死亡風險以及醫療支出。然而造成頭暈的原因五花八門,若能及早辨識、診斷以及治療,勢必能增加患者的生活品質且降低相關的醫療成本耗費。

頭暈的表現與成因極其複雜。很多人都有過輕微頭暈或頭昏的症狀,有些人的表現則是身體不平衡,例如暈車或暈船的感覺,而有些人則是感覺自己或周遭景物晃動或旋轉,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眩暈症;此外,部分患者由於腦部血流供應不足,而可能發生昏厥。對於頭暈的患者而言,也常會伴隨心悸、冒汗、蒼白或嘔吐虛弱等自律神經失調的反應,而進一步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人體具有精細且複雜的神經系統以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平衡感。和人體平衡相關的三個主要感覺接受器來自內耳前庭、眼睛視覺以及位於肌肉關節等的本體感覺,這些感覺受器接收來自環境變化造成的刺激,並將這些資訊傳到大腦及小腦以進行中樞神經系統的整合,並進一步透過腦幹、脊髓以及數種神經反射產生適當的肢體動作、自律神經反應、眼球移動旋轉等,希望達成身體和周遭環境間相對的穩定性。因此,倘若各環節出現病症,就會造成頭暈或平衡相關的症狀。

人體的內耳是由接收聽覺的耳蝸和接受平衡覺的前庭及半規管所構成,在內耳構造內具有流動互通的內淋巴液,而這些微小但重要的構造及其神經支配也是由顱內血流供應。前庭感覺接受器上具有細小的鈣化結晶,俗稱耳石,當這些內耳的小石頭因為外傷或自發性脫落進入半規管而影響到內淋巴液流動,便會出現常見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患者會因頭部姿勢改變而出現短暫但明顯的天旋地轉感覺。當支配內耳的神經受到病毒感染發炎,便可能出現突發性耳聾或前庭神經炎等急性嚴重性眩暈。當內耳淋巴液過度分泌或是排泄受阻,會造成內耳淋巴水腫而出現眩暈、耳鳴、聽力受損等表現,其病理機轉類似青光眼的成因,而原發性患者便稱為梅尼爾氏疾患,這類患者在飲食上尤須減少奶製品的攝取。偏頭痛性眩暈,又稱前庭性偏頭痛,也是常見造成頭暈的原因,這類疾患的表現相當多樣,可能伴隨頭痛、畏光、怕吵、噁心嘔吐、視覺出現暫時性閃光或缺損或飛蚊症、聽力喪失、耳鳴、口齒不清甚至昏厥等,也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或內耳淋巴水腫相關;對於這類患者而言,日常生活上應該盡量減少柑橘類、奶製品、高糖分或高油脂類食物以及咖啡因的攝取,並且避免使用菸酒,此外充足的睡眠,規律的作息和避免過度的生活壓力也是預防其發作相當重要的保健方法。

當供應內耳構造的微循環不足,便可能出現「內耳中風」。患者可能會出現眩暈、耳鳴甚至突發性耳聾等症狀,而高血脂患者、氣溫驟降或是貧血病人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而當患者腦部血流供應不足,也可能會有頭昏眼花或站立時出現眼前一片黑的表現。有研究指出,反覆發生眩暈的患者其日後出現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而腦中風的病人,尤其是小腦或腦幹中風,除了肢體運動或感覺異常外,也可能以頭暈來表現,因此當頭暈出現在老年人或是具有高危險因子患者,例如代謝症候群、心臟或肝腎功能不良、伴隨其他惡性腫瘤或自體免疫疾患等,尤其當頭暈伴隨肢體無力麻痺、無法站立走動、認知失調或口齒不清等神經學異常表現,要當r心中風或其他中樞神經問題,應盡早就醫、不可大意。

眩暈症可能是長期血管病變的表現,屬於慢性疾患。治療眩暈症的藥物必須根據其病因對症下藥,除了常用的止暈藥物外,還包含神經穩定修復、促進微循環、增加血管通透性、神經抑制、增加內淋巴水腫排泄、減少神經發炎或抗自由基等各種類,由於藥物和中樞神經代償的共同作用,輕微頭暈患者在藥物治療後常很快改善症狀,然而患者仍須遵從醫囑,規律耐心服藥,並注意飲食、作息、保暖,以免反覆發作造成更嚴重的病症。

資料維護人:耳鼻喉部 鍾助理管理師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