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耳鼻喉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口腔癌
作  者
耳鼻喉部
張貼日期
2021-10-19
張貼單位
耳鼻喉部
內  容

在各種癌病當中,口腔癌和皮膚癌是最容易、也最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獲得痊癒的。但是很多人對口腔裏發生的變化,往往不予注意,所以每年仍有許多人死於口腔癌。

 什麼是口腔癌 
當有一小部分細胞超脫了身體自然的控制,自顧自的急速分裂生長,而且分化不成熟,不能發揮正常機能,進而侵犯到周圍正常的組織,更可能游離出若干癌細胞,經由血液或淋巴循環到身體其他部位另起爐灶,造成更多、更廣泛的破壞,這就是癌病。
 口腔癌的成因 
有很多因素可能與口腔癌有關,其中重要的應為嚼檳榔,口腔癌患者中半數以上有嚼檳榔的習慣,頰黏膜癌患者更有八成以上嗜嚼檳榔。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關係,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則其口腔癌之危險性更加增加。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頰造成慢性的傷害,口腔粘膜上的白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病。

 什麼是口腔黏膜白斑 
白斑、紅斑、紅白斑混合在口腔黏膜上形成潰瘍、腫塊、菜花樣突出等不規則形狀、角化增加、顏色灰白的變化。可能發生在唇上、牙齦、舌上,或是頰部內側、上顎等部位。通常在長期嚼食檳榔,或是吸紙菸、吸菸斗之後,慢慢地發生。有些學者認為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種癌前期的變化。但是有些則其惡性度已與原位癌相差無幾。從外表上,口腔粘膜白斑不容易分辨其為良性或惡性,所以應該活體切片檢查,必要時可行預防切除。

 怎樣預防口腔癌 
1.避免長期直接曝露於強烈的陽光下,避免長期食用熱度太高的食物和烈酒。
2.避免菸草、紙菸、菸斗、檳榔等長期對唇、舌和口腔粘膜的刺激,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3.如果有不正的牙齒或假牙,對周圍組織有所磨擦,應該請牙醫師矯正。
4.口腔內發現有任何腫塊贅肉、脫皮落屑或是顏色變化,超過兩星期而未好轉,應該請醫師看看。
5.飲食要正常,食物營養要均衡。有時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要素缺乏所造成的口腔粘膜變化,可以誘致癌病的發生。 


 怎樣早期發現口腔癌 
口腔癌,甚至癌前的變化,是很容易由自己檢查,或是每半年或一年做定期檢查而早期發現的。每個人多少都要有自我檢查的常識,例如發現有糜爛潰瘍的地方,有變高、變厚、變紅、變白、變硬的地方,就要告訴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通常口腔癌初是不痛不癢,但是癌卻是不停地進行,所以千萬不能拖延時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但可以根治痊癒,而且可以僅犧牲最少的組織和機能。癌病唯一確實的診斷,是活體組織切片的檢查。這種檢查在口腔癌是最簡單不過的了,只要刮下豆大的組織,由病理師用顯微鏡檢查就可以診斷出來。

 口腔癌的治療 
一般而言,早期口腔癌可使用外科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如已屬晚期,則常須合併外科手術、放射線及化學藥物等合併治療,才可有較高治癒機會。只要早期發現,現代的外科技術,可以把口腔癌完全地割除,而仍然保持正常的臉型及飲食的機能,而獲得痊癒。

 口腔癌的信號 
即使沒有下述的信號,也該按時作定期的口腔檢查,才可早期發現疾病。
1.口腔內部或週圍發現腫脹、硬塊,或者長了什麼東西。
2.口腔內部發現白色脫屑的斑塊。
3.長久不能治癒的潰爛。
4.口腔附近部位有麻木或疼痛。
5.口腔內不明原因的流血,反覆發生。


 口腔癌的預後 
早期口腔癌治療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可達70~80%以上,但晚期患者則在50%以下,若已有遠端轉移,則僅為20%之間。值得一提的是,有15~20%的的口腔癌患者,會與口腔或附近黏膜發生所謂「第二原發癌」,因此即使原先癌症已治癒,仍須長期加以注意。

 口腔癌自我檢查 
1.臉部摸摸臉的兩邊是不是一樣,同時注意膚色有無改變。戴眼鏡的話,就必須將眼鏡拿下來,仔細檢查眼皮上有無癤子。
2.頸部以手指輕按,尋找是否有硬塊與觸痛。
3.嘴唇把下唇拉下,檢查顏色與組織,上唇也同樣翻開檢查。
4.兩頰內側用手指扳開內側,檢查是否有紅、白或深色斑點。以手指摸牙齒與臉頰間的部位,檢查是否有硬塊,是否平滑。
5.口腔頂頭往後仰嘴巴張大、檢查顏色有無異樣,或有無硬塊,再把舌頭由嘴巴左端移到右端,檢查其靈活程度,同時檢查舌頭兩側。口腔底檢查,以一隻手指去摸,就能檢查得很好,可以查出異常的硬塊或瘤。

資料維護人:耳鼻喉部 鍾助理管理師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