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耳鼻喉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末梢性眩暈
作  者
耳鼻喉部
張貼日期
2021-10-19
張貼單位
耳鼻喉部
內  容

眩暈症並不就等於是美尼爾氏症,在門診也有愈來愈多的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和突發性耳聾病患,這些都屬末梢性眩暈的疾病,要儘快治療。
臨床上我們常簡單地將眩暈區分末梢性眩暈–指病變局限在內耳部位,中樞性眩暈–意指病變在腦部和動暈症。中樞神經對內耳不平衡有代償作用,可在一、兩天產生,最遲在三星期完成。所以臨床上的末梢前庭病變,症狀不應持續四星期。又末梢前庭不平衡一定伴有眼振快慢相和眩暈,眼振(Nystagmus)是思睡的意思,此本源自希臘語。因為打盹時頭會緩緩向下移,到一定程度時會突然反射地修正抬起,像極了眩暈病患的眼振。眼振也是先有一個徐緩相,到一定的角度後眼球會快速地向對側彈跳,此謂之急速相。徐緩相由內耳支配;急速相是反射作用,由腦幹控刺。另所謂視力固定抑制(visual fixation suppression),即眼睛張開可使眼振消失或減弱;若失去這種能力也就是說眼睛張開反而眼振加強,或張眼有眼振、閉眼無眼振則一定是中樞神經病變。以下就是介紹常見的眩暈疾病。


 末梢性眩暈 
1.美尼爾氏症
一般民眾提到眩暈總是想到「美尼爾」,甚至一般科醫師也是如此地診斷。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美尼爾症的症例,很多都是病患報怨頭暈就診而被醫師過度診斷為美尼爾氏症。因此若美尼爾症的病例數佔神經耳科門診病患人數過高的話,那麼這位主治眩暈門診的醫師的醫療水準還會被質疑呢。
簡單地說,有眩暈、耳鳴和聽力障礙的話醫師就會考慮這個疾病,著名的日藉醫師切替一郎甚至形容它是「7 points disease」。

因為它有下列特性:
1)嚴重的眩暈:彷彿天旋地轉般地難受且多持續數小時之久,以第一次發作時最厲害。
2)自發性的眩暈:不須任何誘因,有可突然間就發作了。
3)重覆性的眩暈:美尼爾氏症的病患往往反覆地發作,極少就只發作這麼一次的。
4)可回復性的眩暈:即在發作與發作之間有完全正常的時候,不會持續數天眩暈。
5)伴有耳蝸神經症狀的眩暈:美尼爾氏症病患的聽力常呈起伏性,在急性發作時耳鳴得很厲害,而且有時會覺得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
6)聽力障礙常表現在低頻處。
7)會有「複響現象」,病人常會抱怨怕聽到吵雜的聲音,在市場或車站等喧嘩公共場所會很不舒服。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實驗室檢查可以確定診斷,所以詳細的病史和基本的理學檢查就非常重要了。病患常常會經歷一陣難忘的天眩地轉伴有耳鳴、耳悶塞感和重聽,它不會天天發生且發作時間不像「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般只有短短幾秒鐘,也不會像「前庭神經炎」長達數日之久。大部份的病患約經歷三、四小時的眩暈後會逐漸緩解,但幾個禮拜後又再發作。門診常可見很多老人家主訴自已從年輕時候反覆地發作眩暈,到後來聽力漸漸變差,終日耳鳴至今。此病多發生於二十至四十歲間,且有母系遺傳。病因為內耳的內淋巴水腫,所以會有耳脹感。
治療以內科藥物為主,包括神經機能賦活劑、血管循環促進劑和輕微鎮定劑來組合治療。如果每一個月發作一次則至少治療四個月,每二個月發作一次則至少治療五個月,也就是以症狀發作間隔時間再加上三個月。若服藥治療無效或病患無法接受長期服藥者,可接受內淋巴減壓手術。


2.前庭神經炎
人體十二對腦神經中支配內耳為第八對腦神經,可分掌管聽力的蝸牛神經和主司平衡的前庭神經。前庭神經因較具病毒親和性,若受病毒感染就會引起嚴重的眩暈。
它的特徵如下:
1)眩暈非常厲害,甚至完全不能下床走路。但不伴有聽神經病變的症狀如耳鳴和重聽。
2)發作年齡約20至50歲之間。
3)眩暈常常只發作一次,但會持續數天。而平衡失調感則會持續數週甚至三個月之久。
4)病側耳朵灌水呈溫差反應低下現象,不會有眩暈現象,且無中樞神經症狀。
5)半年內會痊癒。
6)最近一至三週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感冒病史。


3.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
這種疾病顧名思義它是一種良性的、突發性的、和頭部位置改變有關的疾病,英文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簡稱BPPV。
它的特徵如下:
1)頭部轉到某一個角度時眩暈發作,但是改變頭位則消失。比如朝某側躺下時會誘發眩暈,該側即是患側。
2)眩暈常以秒計,不會超過三十秒。
3)頭部轉到某一角度會有約五到十秒的潛伏期然後發生眩暈及眼振,若持續此頭位約五到四十五秒後會慢慢衰減,連續作幾次轉頭動作可使眩暈消失。
4)眩暈發作時常有噁心、嘔吐和冒冷汗等自律神經症狀,但是不會有聽力神經受損的症狀如耳鳴、重聽。
5)病患於頭懸垂位時若為順時鐘迴轉眼振,於迅速坐起時會呈現逆時鐘迴轉眼振,此為BPPV特有的counter-rolling現象。


談起BPPV的致病機轉,Dix和Hallpike於1952年指出其病變不在腦內而是在內耳的橢圓囊;哈佛的Schuknecht更由解剖體例的發現而認為是病患的耳石脫落,飄流到三半規管的內淋巴液中,剌激到三半規管神經接受器「頂帽」而誘發眩暈。那些原因會讓耳石脫落呢?
1)頭部外傷為最常見原因。
2)噪音傷害如打靶。
3)藥物中毒如鏈徽素、康徽素等。
4)慢性中耳炎侵入耳石器。
5)耳科手術傷及球囊。
6)供應橢圓囊的前庭動脈阻塞。
7)老化。
上面提到的「球囊」和「橢圓囊」都是內耳的「耳石器」,內耳的平衡器有三半規管掌管旋轉的感覺,耳石器則掌管直線運動的感覺。其中球囊管垂直運動如上下電梯的感覺,橢圓囊管直線運動如乘坐火車的前進的感覺。即使不治療BPPV,飄浮在內淋巴液的耳石也會自行溶解,然後在三到六個月自己痊癒。吃藥可緩減症狀,並鼓勵病患平時就要緩慢地向患側轉頭使眩暈衰減。


4.突發性耳聾
「突發性」意謂病患可以很清楚地指出是發病的某一天甚至某一刻突然聽不到了或是響得很厲害,這是一種耳鼻喉科的急症,一般都會建議病患須馬上住院治療。另有一部份的病患還會有眩暈、嘔吐等現象,這時候就必須和美尼爾氏症作鑑別診斷。它通常只發作眩暈一次,持續一日甚至數日之久後不再復發但持續重聽耳鳴。美症則是會反覆眩暈,但眩過後聽力恢復較快。另少部份的聽神經瘤病例也會以突發性耳聾來表現,須作電腦斷層鑑別診斷。
至於病因則以內耳循環障礙、病毒感染和免疫疾病等廣為接受,治療方式現在也揚棄過去的「亂鎗打鳥」,而針對個案的可能病因予以治療。
1)內耳循環障礙:
因支配內耳的血管發生阻塞或痙攣,致內耳缺氧引起聽力受損。多發生在如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等全身性血管疾病的病患身上。所以治療也以能令血漿容積擴張改善血流的血漿擴張劑(Dextran)為主,這是一種分子量4萬的葡萄糖聚合物可減少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
2)病毒感染:
很多病毒都可能感染內耳,如德國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可感染胎兒引起先天性耳聾;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帶狀庖疹病毒和最近在流行的流行感冒病毒等則可引起後天性的耳聾。治療上則給予類固醇即副腎皮質素,初始量為一天60mg連續六天再遞減用量共治療二週。
3)免疫疾病:
病患多伴有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且多兩耳聽力障礙。

治療前依病史、理學檢查和眼振電圖檢查(ENG)可初步判別是中樞性病變則考慮是血管源因,未梢性病變則考慮是病毒源因。一般會建議病患住院治療至少一週,若聽力沒有改善則出院,若有改善則再住院一週。任院期間每日接受聽力檢查並記錄眼振變化,出院後每兩週追蹤聽力恢復狀況並持續服藥三個月。
影響預後有幾個指標即
1)愈早治療預後愈好
2)高音喪失者預後較差
3)有眩暈者預後較差,有耳鳴者表耳蝸神經還有功能,預後較好
4)年紀大者預後較差


5.頸性眩暈 
人體頸部左右各有一條椎骨動脈和腦幹的基底動脈相連接,若因頸椎骨頭本身變形、骨剌或椎間孔狹窄等病變致壓迫椎骨動脈引起內耳血行不良就會造成眩暈。此症須和BPPV作鑑別診斷,一般來說頸性眩暈時間更短、症狀較輕、發病年紀較大且沒有counter-rolling的眼振表現,平時頸部或肩部會有酸硬、疼痛等現象。

6.耳石危相
即Tumarkin catestrophy,病患會無預警地突然倒地,但整個過程神智都清醒著,幾天就會發作一次。原因至今不明,可能因內耳的耳石器突然失去作用致患側失去了肌肉張力而跌倒。

7.迷路機能不全 
我在門診常常使用這個診斷,因為常常碰到病患並不能完全滿足上述個別疾病的定義,再加上門診沒有特殊儀器的輔佐來做鑑別診斷。但仍可確定病變是局限在內耳,不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以此診斷來安家屬、病患的心。雖說本症可不藥自癒(還記得中樞會有代償作用吧),但服藥可縮短病程和減輕病苦。

資料維護人:耳鼻喉部 鍾助理管理師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