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精神醫學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認識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作  者
精神醫學部
張貼日期
2021-11-19
張貼單位
精神醫學部
內  容

何謂網路成癮?
最初由Goldberg(1996)提出網路成癮概念,近年來定義隨著時間演變與修正,然而至2018年為止,網路成癮仍未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但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6月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列為精神疾病,症狀為無法控制地打電玩,生活以電玩為優先,忽略日常活動,知道有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時間,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運作,且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目前臺灣對網路成癮有不同定義方式,包含柯志鴻與其團隊,以及陳淑惠等人發展的準則。陳淑惠等人(2003)認為網路成癮包含兩大要素,一為網路成癮症狀,包含網路成癮耐受性、強迫性上網行為、網路成癮戒斷反應。二為網路成癮症狀造成的相關問題,包含人際與健康問題、時間管理問題。

柯志鴻(2005)則提出網路成癮九大準則,持續時間三個月以上,且至少包含以下六項:
1.經常無時不刻的想著網路上的事
2.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
3.需要上網越來越多時間才能滿足
4.幾天不玩就會不安、憤怒,只好又玩
5.上網總是超過預期的時間
6.無法控制或減少網路的使用
7.花費過多時間上網
8.為了上網想盡各種辦法
9.明知上網已引起或惡化身心問題但無法停止。
兩者皆提到過度使用網路,並造成功能問題,才能算是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相關因素?
過度使用網路與藥物成癮或病態性賭博有類似的病理機轉,且過去研究提出與網路成癮有關的因素包含神經質人格特質、低自尊、憂鬱情緒、低社會支持、日常活動以網路為主等,但不代表任何一個因素會直接導致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治療?
若發現孩子或親友有上述情形,可到各大醫院找精神科、身心科、兒童心智科相關醫師進行診斷與討論,除藥物協助外,亦能配合非藥物的治療方式

以下介紹國外實徵研究之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抗憂鬱劑、鴉片類接受器拮抗劑、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等,建議與醫師進行討論,以獲得較佳效果。
2.認知行為治療-個別:理論認為個體對現實世界事件存在負面認知與信念,導致逃避至網路世界中,治療目標希望個體能適度的使用網路,並增進非使用網路的活動。
3.多層次(Multi-level)介入模式:透過個別、家族、團體等方式進行治療,強調健康使用網路、了解成癮者所在的改變歷程階段、增進改變動機、納入家庭互動之討論。

資料維護人:新竹臺大分院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