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精神醫學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時代流行致病力:工作壓力
作  者
精神醫學部
張貼日期
2021-10-19
張貼單位
精神醫學部
內  容

全球化網路社會戰國時代,跨國企業不分晝夜全球競爭,本國企業力求自保不被吞噬,而員工健康易受企業忽視。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年9月報導《工作過度真的會過勞死嗎》,摘要:90年代經濟泡沫時,加班文化反而愈演愈烈。隨後幾年日本人稱作「失落十年」,過勞死比例達到流行病的級別......年輕人、醫師、教授和工程師的死亡令人警惕......韓國、台灣、中國新興經濟體都在重覆日本的歷史,他們一樣長時間工作。

一、工作壓力提高慢性疾病風險
實證研究支持:工作壓力提高慢性疾病風險(如心臟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高血脂、不孕)。舉例,倫敦公務人員研究(Whitehall Study)調查上萬名員工,發現高工作壓力者,五年後心臟血管疾病發生率為低工作壓力者的兩倍。
工作壓力主要經由「身心反應」與「健康風險行為」兩種機制導致慢性疾病:
(1)身心反應(psycho–biological process): 演化本能,遇老虎「打或跑」才能變老祖宗。外在壓力經由腦部額葉認知解讀,於腦部邊緣系統產生「情緒」,影響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引起全身自主(交感)神經系統活躍,最終影響心臟血管、呼吸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
(2)不健康行為(health risky behavior): 工作壓力會造成「情緒」問題如憂鬱焦慮,個體用不健康行為舒緩情緒或轉移注意力。常見的不健康行為有喝酒、抽菸、飲食不健康、少運動、網路成癮、冒險行為(飆車或找人吵架)等。舉例,陳醫師在倫敦大學學院教授指導下調查12132名歐洲成人,發現高工作壓力者易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糖類與膽固醇,攝取過少不飽和脂肪酸,刊載英國營養學期刊。


二、工作壓力大該怎麼辦?
多數人默默承受壓力,心就慢慢變「硬」了心思堅毅或動脈硬化呢?請大家注意以上「工作壓力與慢性疾病」機制中,「情緒」具關鍵性角色喔!建議大家培養認知行為好習慣。認知方面,嘗試理智分析這樣思考(付出這麼多為何回饋這麼少)是否合理,是否影響情緒,並發展正向替代思考(此工作物質回饋少卻有心理回饋如認同感與安全感)。行為方面,請大家培養健康行為來舒壓休閒(如聊天唱歌運動)。
憂鬱焦慮情緒若惡化到內心痛苦或影響功能程度,即為「憂鬱症」或「焦慮症」,很常見約1/4的人有。此「心靈感冒」只要經精神科醫師評估,適當藥物與心理治療,多數人可在三個月內顯著改善,即早治療便可預防在工作、人際、身體等衍生不良結果。最後,祝福大家健康樂活!

資料維護人:新竹臺大分院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