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新竹臺大首頁 |  體系首頁 |  院長信箱 |  網站導覽 |  RSS  |  English
精神醫學部

衛教資訊

衛教資訊內容
標  題
憂鬱症的診斷、病因與治療簡介
作  者
精神醫學部
張貼日期
2021-10-19
張貼單位
精神醫學部
內  容

憂傷在心中沈靜下來,宛如降臨寂靜山林夜色 ~ 泰戈爾
一、憂鬱症的診斷
晴時多雲偶陣雨,常人難免高低潮,但一般心情低落和憂鬱症相比,程度較輕,持續時間較短。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準則,「重度憂鬱症」診斷需符合以下條件,兩週以上時間有五項以上症狀,且需有憂鬱情緒或興趣減退:
(1)每天大部分時間有憂鬱情緒,心情主觀描述或他人觀察為悲傷或沮喪
(2)每天大部分時間有興趣減退
(3)體重或食欲顯著變化
(4)失眠或睡眠過多
(5)精神運動性變化,激動或遲滯
(6)失去活力或疲倦
(7)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8)思考、專注或決斷能力減退
(9)反覆出現死亡想法、自殺意念或自殺嚐試。


二、憂鬱症的病因
憂鬱症十分常見,重度憂鬱症終身盛行率12%,若加上輕度憂鬱症,則終身盛行率20–25%;四人中約有一人這輩子有憂鬱症。憂鬱症的病因可區分為「生物危險因子」與「心理–社會危險因子」。

憂鬱症的「生物危險因子」簡介如下:
(1)家族遺傳因素:多基因遺傳,直系親屬有憂鬱症者患病機會較高;可能與調控神經傳導物質的基因有關。
(2)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monoamine): 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多巴胺(dopamine): 腦部掌管情緒區域(如邊緣系統與額葉)需要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始能正常運作,協助個體面臨壓力調適反應。若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匱乏,則腦部掌管情緒區域無法妥善運作而出現憂鬱持續現象。抗憂鬱劑即透過增加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而改善憂鬱症。
(3)身體疾病:某些身體疾病以直接生理機制影響腦部掌管情緒區域,導致憂鬱症,如腦部疾病、新陳代謝疾病、營養不良、感染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
 
憂鬱症的「心理「社會危險因子」包括:
(1)童年環境因素:如雙親分離早逝、教養態度等,影響個體人格特質,而導致易焦慮、神經質、自我要求過高、自尊低落等,個體面對特定失落事件時易陷入憂鬱。
(2)失落事件:指對客體的失落,包括人的失落(如親友過世或衝突)、物質財產的失落(如賠錢或失業)、健康的失落(如慢性疾病或功能減退依賴他人)、所珍惜意念的失落。「所珍惜意念」存在於個體主觀世界,包括對關鍵人物之忠貞、承諾、與義務期望;對自己的價值、尊嚴、身分與自信;關於人生安全意義的渴望與目標。
(3)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定義為個人與群體間依賴關係,使個人在面對壓力挑戰時,經由情緒支持、問題指導及提供回饋等,提升其適應力及自我評價。社會支持扮演緩衝壓力的角色,避免壓力的不良後果如憂鬱症。


三、憂鬱症的治療
如同病因之多重性,憂鬱症治療亦需整合生物–心理–社會因子。
(1)藥物治療:抗憂鬱劑一般需二至四週時間發揮效果,需病患耐心等待幾天。第一次接受抗憂鬱劑治療,建議持續半年,避免短期內再度復發。常復發的病患(如五年內發作三次以上),繼續服藥通常可避免再度復發,若復發時症狀也較不嚴重。抗憂鬱劑作用原理在於增加腦部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約有60–70%的治療效果。簡言之,個體尚未對以下心理因素努力調整時,使用抗憂鬱劑心情就有改善一半以上可能,若心理調整效果更佳。
(2)心理治療:認知治療中,治療師協助患者找出導致憂鬱的負向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ought),評估此思考是否扭曲不合理,並協助個案嘗試發展較正向合理的替代反應(alternative response)。行為治療中,活動安排(activity scheduling)協助病患投入愉悅日常活動並嘗試重拾過去興趣;放鬆技巧或注意力轉移技巧亦可運用。
(3)社會支持:重要家人朋友陪伴鼓勵,相信可提供莫大安慰。

憂鬱症其實不可怕,稱為「心靈感冒」,只要經精神科醫師評估,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多數病人可以在一到三個月內相當改善,即早治療便可預防工作、家庭、身體等不良結果。民眾若發現有家人朋友出現憂鬱,可鼓勵其積極接受治療,和煦陽光再次綻放!

 

資料維護人:新竹臺大分院
關閉快速連結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本網站建議使用Chrome & Firefox & Microsoft Edge瀏覽器 / 螢幕解析度1920*1080以上
版權所有 © 2021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TOP